人民政协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的提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纷呈。社会力量的参与极大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今年,成都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以及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本刊记者近日赴成都市各区县深入采访了多家由社会力量运营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记者发现,随着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多点开花,文化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在成都,让老百姓受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更是极具亲和力、吸引力、多样性和参与感的“文化定制服务”。

注入活水,

提供充满活力的文化服务

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中坝社区是一个常住人口有4000多人的居住社区,通常在工作日的上午,社区里稍显安静,但有一个地方总是人气颇高,这便是青羊区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妈妈家”。当记者在上午10点多到达“妈妈家”时,门口充满怀旧色彩的竹制靠椅上已经坐着一些买完菜的居民,归家途中在这里歇歇脚,聊聊天。记者的目光很快被旁边十来位坐在绣架前认真绣花的居民所吸引,这可是正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她们有的正在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的则还在初学阶段,跟着老师学一些简单样式。“以前闲暇时间主要是打牌,现在到‘妈妈家’参加免费的蜀绣培训,我自己很感兴趣,还可以在这里认识新朋友,一起学习交流。”居民邹阿姨非常满意这个上午的收获。“收获”还有很多,“妈妈家”门前的小黑板被一周内的活动挤得密密麻麻:周一周四晚调理瑜伽、周二上午“熊孩子”早教、周五晚中国武术、周六上午绘画、周日下午书法……除了平日的常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还有童蒙学堂、文化月集等特色或大型活动,以至于“妈妈家”那不大的空间里,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将相关设施腾挪装饰,以配合不同主题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看着“妈妈家”人气旺盛,青羊区文体旅局副局长杨喆十分欣慰,这欣慰源于他一年来亲身感受到的“转变”。早在2007年,青羊区文化部门提出了“妇女文化提升计划”,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来带动和提升家庭,实施的方式是以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要平台来推动,但人气不足、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政府投入了却看不到老百姓的笑呢?”杨喆感到很困惑。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国家及事业单位经办,受制于人力、服务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在后期运营管理上效率不高。于是在一些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情况,政府投入多见效少,群众往往不满意。比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建好后,由于人手紧张,管理员有时是兼职,群众想进去,还要临时找人开门、登记。此外,在很多地方,群众的日常文化习惯没有养成,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较低,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文化设施和人民群众之间隔着‘一桌麻将’的距离。”要想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人民群众,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近年来,社会力量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跟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一样,以前政府提供什么群众就享受什么,现在则是调整思路,吸纳各方面的意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了解群众需求。”成都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王健告诉记者,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职能转变的着力点之一。以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只是针对系统内的直属单位,如院团等,没有对社会开放。现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更多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政府则主要进行扶持、引导和监管工作。“我们发现这样做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效能提高,可以说尝到了甜头。”

“妈妈家”便是这“甜头”之一。2014年3月,“妈妈家”成立,由政府主导,公益组织运营,免费为社区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不到一年,已成为社区邻里相闻相亲、学习交流的平台。“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在我们身边,只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喜欢,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在“妈妈家”项目负责人舒畅眼里,公共文化服务要“主动出击”,“我们主动深入居民中间,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我们的服务项目,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主动宣传。政府也大力扶持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比如讲座、书法等活动的老师,就是由文化局推荐的。”“社会组织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触角更广、更深,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服务效能大大提升。”杨喆这样总结自己眼里的转变。

除了扶持之外,监管也是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在成都市高新区西园街道,青工文化驿站是聚集在这里的青年工人们十分喜爱的休闲去处。青工文化驿站采用政府购买社会公益组织服务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成都市高新区安逸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中标成为项目运营机构,项目周期三年一期,每年都由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运行进行严格评估,并且形成评估报告。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环节,要进行改进。对此,王健解释说,“政府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一整套考评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严格考评,并且设立退出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发展。”

以文化人,

文化志愿服务暖人暖心

“哎哟,我怎么这么笨,又忘了操作。”在成都市文化馆的电脑室里,67岁的李奶奶刚刚上完了免费的电脑课,课程是教老人学习下载音乐。李奶奶十分认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一整页,可一转眼“课后练习”时,一个操作错误就卡了壳,她不禁发出声感叹。话音刚落,一个年轻小伙子就出现在李奶奶身边,一边轻声解说,一边轻点鼠标,火速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这位小伙子是活跃在成都市的15000名文化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12月1日,成都市为2014年度“优秀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优秀文化志愿者”颁奖,一批优秀项目和志愿者闪亮登场,感受付出的喜悦。成都市文化馆馆长、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贾磊向记者介绍道,成都文化志愿者发展很快,由于有一定的文化技能要求,所以文化志愿者主要由大学生、退休专业人员和一些文艺积极分子组成。目前,成都已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300场次,依托全市基层文化阵地建立了300多个文化志愿者辅导点,为全市30万群众提供了文艺才能培训等志愿服务。“争取明年我们的文化志愿者能达到5万人”,贾磊对此充满了信心。

文化志愿者对文化的热爱和无偿的付出,让老百姓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时感受到阵阵暖意。“妈妈家”教居民蜀绣的老师吴玉英就是一位志愿者,她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省级传承人,为什么会在这里为没有蜀绣基础的普通人提供无偿服务?吴玉英认为,这不光是做好事,更是一种责任。“我现在退休了,时间多点,社区居民虽然没有基础,但有需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宣传蜀绣,让它在社会上扎根是很必要的,所以把我的技艺传给更多人是责任。”吴玉英现在每周到“妈妈家”两次,手把手传授。学员们也很热情,总是围坐在吴玉英身边,仔细观察她的每一个细小动作,并且不时提问。在大邑县,“3+2读书荟”读书推广机构远近闻名,免费阅读、托管农家书屋、流动书屋等一系列特色服务掀起了周边区县的阅读热潮。负责人李佳介绍,以托管农家书屋为例,读书荟要做到每周一次,每年50次为每个服务点提供定点服务,包括书籍采编、流通管理等。此外还有知识讲座6次,文化展览4次,一场文化小分队演出和一次书馆风景游。仅仅一个服务项目就有如此多的内容,而读书荟总共只有11名员工,怎么实现呢?李佳的答案是“志愿者”,“我们有100多位志愿者经常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服务,包括捐赠书籍、参加现场活动等,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成本。”李娟在2012年读书荟刚成立时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她的本职工作是成都安仁管委会的一名公务员。两年多来,每个周末她几乎都驱车20公里赶到读书荟,在这里服务一天,而她并不觉得辛苦,“公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的付出很快乐。”她说。

人们常说,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正因如此,文化就像水一样蕴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挖掘并释放这股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是巨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同时激发他们的热情,培育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成都多家文化志愿服务中心都推出了志愿积分制,以服务来换取服务。志愿者每提供一定时间的服务都可以获得相应积分,所累积的积分可以换取更多的文化服务,并且还可以在一些爱心超市里换取生活用品。“没有积分也不会被拒之门外,可以先获得服务,然后再提供志愿服务。”成都双流县黄甲街道文化暖心驿站工作人员说,很多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街道上进行文明引导,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说起文化志愿者的身份,他们非常自信和骄傲。

摸着石头过河,

探索良性生存发展机制

“你觉得现在开展工作最需要的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成都双流县黄甲街道志愿者中心主任徐娟的答案让记者有些惊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没有太多先例,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基本全靠自己探索,没有经验。如果吸收更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很有好处。”徐娟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资源和渠道,向其他领域一些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学习借鉴,得到提高。成都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王健有着类似的看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开端阶段,需要开拓思路,吸收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此外,他还指出,现在一些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大规模复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抄,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谨慎进行,力争做一个成功一个。“我们正在组织专家研究课题,争取能够早日出台成都市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从全市的角度进行规范。”

由于社会组织的非盈利属性,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时,资金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要获得项目必须压低成本。政府购买所提供的资金有限,如果资金匮乏,一方面无法保证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组织内部的机构建设,造成人才流失。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政府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支持外,社会组织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方式自我“造血”,努力达到良性运营。根据“3+2读书荟”负责人李佳的介绍,读书荟的运营资金构成大约是“3331”,30%来自政府购买服务,30%来自社会爱心捐赠,30%来自文创产品收入,10%来自现场茶水收入。其中,文创收入是依托于“3+2读书荟”下属的独立法人公司——成都三加二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一方面把书画、陶瓷等艺术品送下乡,一方面把农产品推荐到城里。文创公司与读书荟是相互独立的机构,但文创公司的盈利一部分要支持读书荟的发展。而茶水收入则是在书馆免费提供的白水之外,按成本价销售一些咖啡、小食品,用以维持场馆的基础开销。“现在这些自我‘造血’的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探索,我们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条件成熟再进行。”李佳说。

在志愿者发展方面,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贾磊坦言,目前我们的文化志愿者与发达国家在意识、形式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管理上也有待提高。未来还需继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搭建一个文化志愿者数字化平台,为志愿者提供高端文化艺术知识教育和技艺辅导。



把乡村的事情,做成乡村的事业!
成都三加二乡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成都三加二乡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大邑县三加二读书荟
地址: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九洞桥南街47号
邮编:611337 电话:028-88322232
2012-2014 3+2读书荟     蜀ICP备202201681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902000018号